來源:億房網
住宿憑學歷和素質
畢業(yè)生的溫暖小窩
藏在武昌火車站附近小區(qū)里的一棟復式樓里,有一群別的“家人”,200平米的房子,多時住了40人。這個“家”時常有十幾個人進進出出,曉華很欣慰地看著這些家人談青春,聊夢想。他像個大哥哥,和每個弟弟妹妹談工作和創(chuàng)業(yè)心得,熱鬧地聊天過后,是大家集體“拼飯”,簡單小菜也吃得別有滋味。曉華的創(chuàng)業(yè)夢想,如今露出了閃亮的光芒,這個夢和青春有關,和奮斗有關,不是自己的,也給他人照亮美好的路。
66號求職旅社,取這個名字,因為曉華希望每個學弟學妹能在求職路上順利開心。200多平米的復式樓,分割成了6間房,有四人間六人間和八人間,便宜的那種,要17元,貴的也不到20元。包月或包季則更優(yōu)惠。
8人間的房子肯定像個膠囊公寓,記者實地查看后,感覺并非如此。大的一間房有20多平米,木質的高低鋪排開。有洗衣機,有寄存柜,還有電腦和電視。的條件是,必須出示學歷證明。
“素質太低的,抱歉,我們不歡迎。而且不允許男女同住。”曉華說,今年年初,想做這樣一個求職旅社,是想為畢業(yè)迷茫的大學生做點什么。
求職經歷拉近離
旅社客人親如一家
28歲的曉華大學畢業(yè)后,曾經在深圳上班,又回到武漢在一家外企做事。月薪七八千,可他說辭職辭職了。“創(chuàng)業(yè)的夢想一直激勵著我,朝九晚五的生活把我變成了一臺工作機器。”
武漢的大學多,人才多,找不到滿意工作的畢業(yè)生也多。他們想迅速找到工作,又沒有太多收入,住在一個安靜、安全、便宜,又便于交流的地方,一定是他們的心聲。不少大城市早已有這種旅社,可武漢還是空白。
今年4月,曉華先在丁字橋附近租了一套房,試營業(yè)時發(fā)現地方小,搬到了武昌火車站附近的一套更大的復式樓。前期裝修投入了10萬,求職公寓低調開業(yè)。
靠著口口相傳,畢業(yè)生們來了。有人臉上是落寞,有人則帶著憧憬,還有人跑了N場招聘會倍受打擊,也有人問曉華:“創(chuàng)業(yè)是不是比上班好?”他們身上都有曉華曾經的影子,那些熱血的沖動,那些易受挫又易恢復的年輕。
打拼者也來找懷舊
美好夢想寄托于此
其實,若是旅館里入住不到80%,曉華面臨著虧損的局面。有人說,如果改個模式,讓三四個大學生合租住進來,也許賺的錢比現在多。但曉華覺得,現在的拮據狀態(tài)是暫時的,不能為了利益放棄原本的計劃。他希望這樣的求職旅社能做成規(guī)模,以后在漢口也開家分店。
曉華也讓畢業(yè)好久的人來到這里體會了一把青春的感覺,要提供相關學歷證明。來自北京的杜先生,到武漢出差,通過同學介紹到這里住得經濟又別有滋味,慕名到此。住在四人間里,和畢業(yè)生們聊聊曾經的夢,他覺得那一晚上,過得恍如到了大學宿舍。“有機會,也許我會把以前華科的同學一起聚過來,體驗一下曾經的感覺。”高低鋪,小宿舍,集體吃飯,一起打水洗衣服,偶爾感受一下這樣的場景,讓社會上打拼幾年的70、80后懷舊感強烈。
求職旅社讓曉華感覺,這里成了另外一種美好的承載:想求職的人在這里,希望快點擺脫沒有組織的日子;而工作好幾年的人又留戀這里,期待在這里找到久違的感覺。不管是住在這里的,還是曾經來過這里的,都對這兒有了深刻的印象。也許,青春和奮斗的滋味,并非在一張木頭床,一扇小小的窗,而在于這份有夢的日子。
住旅館不光看身份證,還要看你的學歷證書,不允許男女同住。訂如此殊入住條件的旅館你見過沒?28歲的曉華放棄白領好工作,決心創(chuàng)業(yè)為武漢的畢業(yè)生做點什么。不到20塊錢住,這里是大學生離開學校之后溫馨的家。求職公寓里故事很多,看到躊躇滿志的年輕人找到滿意的工作,曉華格外開心。而工作好幾年的上班族回到這里找記憶,也給曉華帶來別樣收獲。